呂滿庚導師:男,1962.12出生于江蘇省溧陽市,博導,南京大學化學系高分子化學專業畢業,獲學士和碩士學位,1999年獲韓國University of Seoul工學博士學位,先后在南京航空航天大學、韓國 Fine Polym Co.Ltd.,澳洲 Monash University 工作。目前承擔的科研項目:
1.“863”重點項目,生物質基高分子新材料技術及產品;
2.國家自然科學基金, 側鏈取代液晶環氧樹脂研究;
3.廣東省科技計劃項目(重點攻關),電子封裝用高性能環氧樹脂研究和產業化;
4.廣州市科技計劃項目,液晶環氧樹脂的形狀記憶特性。
目前從事的主要研究
液晶環氧樹脂熱致線型液晶聚合物通常在取向方向呈現高模量、高強度和非常低的熱膨脹系數,但是作為結構材料,在鏈取向的垂直方向,其性能非常差。隨著介晶單元進入聚合物鏈,同時分子間有能力交聯,液晶熱固性材料能夠在各個方向表現出優越的性能,材料呈現自增強的行為。我們已經合成了一系列含有不同介晶單元的環氧樹脂,分析了主鏈結構、取代基和柔性鏈段、固化劑及固化條件對交聯過程中液晶相形成和結構及力學性能的影響;研究發現,聯苯基環氧傾向于形成近晶相液晶,而-N=N-和-C=N-類環氧化合物則主要形成向列相液晶;取代基和柔性鏈不僅降低環氧化物的熔點和固化物的玻璃化溫度,同時也能變化液晶相的形成。材料的相轉變與固化狀態是密切相關的,液晶相的穩定性隨轉化的提高。與傳統環氧相比較在液晶環氧中分子鏈的運動受到了更大的束縛,但由于網絡中微區結果的塑性形變,材料呈現優越的韌性,同時在力場作用下,取向的區域能夠更為規整的排列(取向),材料又有高的模量和強度。這種高模量、高強度、低膨脹系數的材料是電氣和微電子工業、IT工業用材料的有力競爭者。同時,在首次發現了高交聯液晶熱固性材料的形狀記憶行為,目前正在對其形成機理進行研究。
智能高分子材料智能高分子是指——類當受到外界環境的物理、化學乃至生物信號變化刺激時,其某些物理或化中性能會發生變化的聚合物,所以也稱為“刺激響應性聚合物”或“環境敏感性聚合物”。近年來,高分子凝膠作為軟濕體材料成為智能高分子材料中的重要研究領域。由于此類材料在柔性執行元件、微機械、藥物釋放體系、分離膜、生物材料等方面誘人的應用前景,因此,在這方面的研究十分活躍。聚異丙基丙烯酰胺是典型的這類聚合物。其當受到外界刺激時,能夠發生環境誘導的構象轉變,它的較低臨界溶液溫度(LCST)可以通過共聚其他單體而遷移。我們首次將RAFT聚合用于不同結構的接枝共聚物合成,通過分子,骨架和支鏈結構、長度的變化,觀察構象轉變的發生和量級,從分子水平分析其構象行為,最終探索材料與有機宿主的依賴關系(藥物釋放、光化學等)。
水性聚氨酯和水性聚合物材料聚氨酯樹脂具有其他樹脂無與倫比的性能,包括優異的耐磨性、彈性和柔韌性,卓越的力學性能和高裝飾效果,以及材料性能在很大范圍內的可調節性,其發展水平象征著一個國家涂料和粘合劑工業水平。水性聚氨酯的應用,幾乎包括所有涂料和粘合劑的應用領域,不僅適用于輕質底材(皮革、紙張、橡膠、織物、薄膜),還可應用于高檔木器、家具、室內裝飾和建筑,以及汽車用涂飾和粘合。
我們的研究工作以發展高性能、多用途水性聚氨酯樹酯為目標,采用原位聚合或接枝共聚等方法,制備改性的聚氨酯樹脂,分析異氰酸酯、多元醇和內乳化劑結構和變化對材料性能的影響,研究反應程度和條件對分散液穩定性、顆粒大小的影響,并從微觀上表征利理解氫鍵形成、相態結構及其規律。同時對其他多種水性聚合物材料包括水性環氧、聚丙烯酸類樹脂、有機硅樹脂等的制備、改性進行較深入的研究。
生物質基新材料 生物質資源轉化和利用是重大的國家戰略,是促進農村經濟發展、保護環境、改善生態和優化能源結構的有效途徑 我們的研究重點是通過纖維素高效酯化、醚化和環氧化、生物質分子水平偶聯、接枝和復合、生物質大分子的納米化和自組裝技術等,建立生物質基高分子材料的技術體系,并開發具有功能的新型纖維素合金、發泡材料、凝膠材料和其他復合材料,開發具有生物醫藥功能的纖維素及大分子多糖基納米材料。
近年主要研究論文:
1. Mei QB,Lu MG et al, Journal of Applied Polymer Science, 2007, 106, 2917
2. Liang LY, Lu MG et al, Polymer Journal, 2007, 47, 6963
3. Zheng YQ, Lu MG et al, European Polymer Journal, 2007, 39, 961
4. Lu MG et al, Polymer 2007,48,7291
5. Zheng YQ, Lu MG et al, Journal Polymer Science, Polymer Physics, 2007, 45, 2835
6. Mei QB, Lu MG et al, Journal Photochemistry and Photobiology A, 2007, 191, 216
7. Liu QF, Lu MG et al, Chinese Journal of Polymer Science, 2007, 25, 635
8. Ren SP, Lu MG et al, Chem J Chinese U, 2007, 28, 159
9. DU NY,Lu MG et al, Journal of Applied Polymer Science, 2006, 102, 4404
10. Liu QF, Lu MG, et al, Polymer, 2006, 47, 6963
11. Zheng YQ, Lu MG, et al, European Polymer Journal, 2006, 42, 1735
12. Liu QF, Lu MG, et al, Polymer, 2006, 47, 2330
13. Zheng YQ, Lu MG, et al, Molecule Crystals and Liquid Crystals, 2006, 452, 3
14. DU NY, Lu MG, et al, Macromolecule Rapid Communication, 2006, 27, 412
15. Ren SP, Lu MG, et al, Thermochimic, Acta, 2006, 440, 60
16. Mei QB, Lu MG, et al, Journal of Applied Polymer Science, 2006, 99, 1945
18. Shen MM, Lu MG, et al, Polymer International, 2005, 54, 1163
19. Du NY, Lu MG, et al, Acta Polymer Sinica, 2005, 4, 507
20. Liu QF, Lu MG, et al, Journal of Polymer Science, Polymer Chemistry, 2005, 43, 2615
21. Shen MM, Lu MG, et al, Acta Polymer Sinica, 2005, 2, 231
22. DU NY, Lu MG, et al, Synthetic Metals, 2005, 149, 193
23. Shen MM, Lu MG, et al, Journal of Applied Polymer Science, 2005, 96, 1329
24. Du NY, Lu MG, et al, Journal of Polymer Science, Polymer Chemistry, 2005, 43, 397
25. Mei QB, Lu MG, et al, Acta Chim Sinica, 2005,20, 2113
聯系方式:電話020-85232978,電子郵箱 mglu@gic.ac.cn